对于南京大屠杀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有了解,久得我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时候了。
没错,只要是想起南京大屠杀,那就无疑是像在地狱深渊一样的黑暗,那一天也许是比我想的更为不可思议更为血腥的场面,我所能幻想到的也就是无穷无尽的血水汇聚在一起,从黑压压的、层层叠叠的尸体中汩汩而出,然后在月色下,鲜红的火把照亮日本侵略者狰狞的容颜,最后了无人烟的荒山上就燃起了一大片绚烂得绝望的红光,像一朵彼岸花一样蔓延。
整个南京城。
绝望地哀嚎。
然很多年的一天,我重新认识了南京大屠杀,是翻开初二的语文书,用着与当年不同的心态,怀着不同的遐想学习的一篇文学通讯。
没错。那就是一个叫温书林在一九八几年的时候偶然看见一个发疯老太后牵连到南京大屠杀后一时悲愤挥笔而下的着作。
……
“我非常希望杨老师搞快点讲南京大屠杀。”
先不先就看看过南京大屠杀那一篇文章的同学们这样说。
我早已看过也什么都没说,但内心同样戏谑着,有一个原因也许也只有那一个原因,在《南京大屠杀》里英格尔小姐的日记和温书林自己的文字里有很多“少儿不宜”的东西,也许是想多了但那的确是事实,就像在初一时候的生物课一样,老师非要也只能跟你讲精子跟卵细胞是怎么怎么在人身体里结合的,而不会讲xxoo的事,看,多么隐晦,然可能几十年后要到了xxoo的时候也只能看关于h的东西吧。毕竟这个是人人都必须会的……。
所以诸位很戏谑地要看语文老师要怎么讲这么“少儿不宜”的东西。
可能要大家失望了,那个语文老师很淡定地讲出了那些打在小说网站就要变成xxx等隐藏内容的文字。
是南京大屠杀啊,一次那么残酷的、留在中国之心的疤痕,就算愈合了也得不到慰藉。
可是当我写起这一篇文章或者是你们看起这一篇文章的时候,你们,远离那个战火纷飞的,衣食不饱的年代的人们,ofcourse,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就算是我将南京大屠杀写得多么惨痛,把日本侵略者骂得多么猪狗不如惨无人